top of page
drkkleung

細節

睇完靈魂奇遇記,一方面覺得要拍一套讓大眾明白講生活或生命意義嘅戲絕對唔容易; 但另一方面,睇完部戲之後冇乜感覺,借用友人嘅評語:『有點 cliche』,或太說教太樣板。反觀早前睇嘅消失的情人節好感動好令人反思,又借用另一友人嘅評語: 『好細膩咁講每一個主人翁都有共鳴、有感受嘅位』。兩套戲主題劇種同敍事手法當然唔同,但前者做得最唔好嘅就正正係套戲想叫人留意嘅嘢——細節。點解主角彈琴靈魂出竅之後仲可以穿梭靈界各個角落而其他人靈魂出竅就只要少少騷擾就即刻彈返去現實世界?係咪眼鏡同落葉係有靈魂而褲係冇?如果只係完成咗一場表演就覺得苦悶迷惘,咁我只會懷疑佢係咪真係好中意音樂表演;最重要嘅係到底主角除咗不停要返去自己嘅身體同睇見人哋點樣經歷從未經歷過嘅人生之外,佢到底經歷咗啲咩可以令佢領會到人生係咩,至少作為觀眾嘅我所知不多,因為只有大道理,沒有細節,所以也不細膩,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打動唔到我。


細節,唔單止可以令故事動聽,喺心理治療嘅過程中更加不可或缺。我哋個腦成日團團𨍭擔心或諗住同一件事,心理學上叫 rumination,即不斷重覆想起某啲事件,包括導致事件嘅原因同所引起嘅後果,不停問「點解」,但冇答案,只係不斷重覆、不斷輪廻。Ruminations 內容嘅特色係抽象概括缺乏有關事件全面嘅細節,當事人往往只係鎖定某一片斷重覆,從而得出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負面嘅評價。反覆思慮,但又唔係真係為問題揾到答案。呢種思想狀態喺過份憂慮焦慮症,或經歷重大創傷後壓力症都常見。


相對ruminations,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嘅思想模式通常都比較具體,充滿有關事件嘅細節,從而可以用多角度思考,較為客觀咁評價事件別人同自己。心理治療嘅過程中,幫助當事人重組細節,可以突破盲點,重新理解事件當中嘅意義。最近我遇到一位中年男士,訴說母親離世時唔喺佢身邊嘅內疚,佢當時同太太住倫敦,離開澳洲祖家一年多,有一日父親打長途電話俾佢話母親病重叫佢快啲返去,佢即時訂機票,但仍要三日後至走得。當晚母親打電話俾佢,佢覺得當時母親說話已經好困難,結尾母親同佢講 bye-bye。深夜警察拍門,話俾佢知母親已經離世(當年打個長途電話係超級困難),自此,佢不斷重覆怪責自己冇好好留意母親在家鄉嘅情況,而且到母親死嗰日佢都唔知原來佢命不久矣。喺心理治療中,我協助佢回顧事件,發現有啲記憶好模糊,好彩佢收埋咗啲記事簿,佢發現原來當母親診斷到患癌佢已經知道,但當時家人存有希望認為佢喺治療之後可以平穩,中間仲間中收到母親一啲相片,而且佢喺幾個月後仲決定返家鄉陪伴母親;但唔知點解佢唔記得咗呢個決定,而且當中好多嘢都好唔清楚,所以佢決定同佢兩個照顧母親嘅妹妹傾番呢啲往事,過程中令佢覺得唔應該對自己咁自責,因為佢其實一路都有關心母親嘅病況。透過細節,當事人回顧自己嘅角色同反應,從而檢視同突破自責嘅基礎,更回憶起對母親嘅愛同思念。細節幫助我們探索同接觸更豐富嘅情緒。


如果我係奇遇記嘅導演,我會設定每個死後嘅靈魂都會有一啲印記,代表佢一生重要嘅經歷,唯有業隨身,讓主角去找㝷點解佢死後嘅自己會帶住呢啲記號,透過細節了解生前係點樣留下烙印,從而發掘佢自己嘅生命意義。至於消失的情人節,恕不劇透。







8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